石版印刷术(Lithography)简史

石版印刷(Lithography)是指利用油水不相融的原理,将内容从石版表面转印至纸张的一种印刷过程。在诞生之初,以产自德国巴伐利亚的石灰石作为底版,所以被称为「石版印刷术」,但后来也发展出了锌(1830年代)、铝(1890年)等金属版材。是奥地利剧作家阿罗伊斯·塞尼菲尔德 (Alois Senefelder,1771-1834)的发明。

塞尼菲尔德的父亲是王室剧场的演员,但去世的早。塞氏继承父志,于慕尼黑开始舞台表演生涯,同时也出版过几个剧本,只是戏剧演出未及剧本创作成功。由于剧本创作收益少,塞氏于是自己印刷。一次,塞氏正准备在磨平的巴伐利亚石灰石(Bavarian Limestone)上试验,其母突然叫他帮忙记下些洗衣账目,他随手用油墨写在了石面上。过后他用硝酸准备洗去字迹,结果非但不能洗净,反而越加牢固。于是,石版印刷术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里被发现了。

塞氏继续实验改进,终于在1796年至1799年间在慕尼黑试验成功,并于1801年获得英国专利。由于石版印刷术成本低、质量好,很快便在欧洲流传开来,伦敦、巴黎、圣彼得堡等地也都纷纷成立了石版印刷店。最终,这项技术被称为19世纪印刷业最重要的发明,从商业领域开始流行起来,逐渐取代传统的木板雕版印刷。在19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,也形成了当时国内石印书报的繁荣。

石版印刷术取得初步成功,虽然只能实现单色印刷,但塞尼菲尔德几乎同时试验彩色石版印刷。早期的彩色石印通常只有1~2个颜色,仅能用作风景画或地形图的底色。如果要实现更细节的色彩,则只能依靠手工润色,既昂贵且费时。直到1837年,法国画家、石版画家,戈德弗罗依·恩格尔曼(Godefroy Engelmann,1788-1839)发明了较为完善的彩色石版印刷Chromolithography)技术。这种技术也被称为 套色(shai)石印术,使用多块不同石版,分别施以不同颜色,再从深到浅逐一印制到同一张纸上。可以想象,多块石版在印刷时如何精确对位且不错位,是这项技术的最大挑战。

石版印刷过程并不复杂。首先是制版,即使用油性墨在版材表面上写画,之后涂抹酸性溶液使之固化以形成印刷版面。再者是上墨,印刷之前先用水打湿版面,再用沾有油墨的滚轮来回滚动给版面上色。最后是印制,把纸张覆盖于已上墨的版面上,最后加压使油墨从版面转印到纸张,从而完成印制。与早期的雕刻和蚀刻技术相比,石版印刷术更简单、用途更广。除了商业印刷之外,也有许多艺术家以之创作艺术作品。比如十九世纪二十年代,戈雅(Goya)在他的晚年就曾创作了不少著名的石版画,德拉克罗瓦(Delacroix)杰利柯(Géricault)等人也有不少创作;十九世纪中期,杜米埃(Daumier)用石版制作了大量的政治讽刺画,他也是最先使用转印法的石版画家之一;到了十九世纪晚期,德加(Edgar Degas)劳特雷克(Henri de Toulouse-Lautrec)雷诺阿等利用石版创作了不少佳作,特别是劳特雷克的海报创作,已经把彩色石印带到了新的极致;及至近代,康定斯基马蒂斯毕加索克利米罗达利等,也均有石版画杰作留传。

前面讲杜米埃所用的转印法,是所有现代胶印(Offset Printing)的基础,即先把图像转移到胶版最终再转印到印刷材料表面的方法。从原理上来说,石版印刷属于平版印刷,与早期的凹版印刷、凸版印刷完全手工雕版不同,是现代印刷业大批量印制技术的基础。从收藏的角度看,大批量生产的印刷品少有收藏价值。但是作为百多年前手工印制的石版作品,不论是书籍插画还是艺术创作,仍有极高的收藏价值。

参考:
大英百科词条
维基百科词条
特拉华大学图书馆